为重温红色记忆,深刻理解和感悟信仰的力量,为公司接下来的发展带来思考和启迪。7月15日上午,集团总裁汤一浒、总裁助理王谊,在义乌的各事业部、子公司负责人及营运、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同事参观了冯雪峰故居。
冯雪峰(1903—1976),原名冯福春,著名诗人、文艺理论家,中国左联主要领导人之一,是鲁迅最亲密的学生、毛主席的亲密战友。他也是中国唯一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,著有《卢代之死》等大量的红色文学作品,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印记。冯雪峰故居建于1909年(清宣统元年),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省党史教育基地,义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艳阳高悬,旗帜带领队伍前进。运动中的凯越人精神饱满,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健步行至冯雪峰先生故居,只见周围三面环山、风景旖旎。眼前是一条蜿蜒的乡间小道,100多年前,先生就是从这个门槛迈出去,沿着这条小路走出去,然后走到北京、上海,走到延安,走上风风雨雨的革命征程。
在冯雪峰侄孙女冯秀花的讲解带领下,众人走进故居内部参观,这是一座两层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,天井中央庄严伫立着冯雪峰半身铜像,透进院子的阳光映照着他冷峻而睿智的面容。当了解到先生曲折而艰辛的革命生涯、斗争经历后,大家更加为他的崇高气节所感动,更加深刻领略到这位傲骨诗人的风采。
文学馆内,由先生创作和出版的众多作品静静陈列其间,他用手中的笔杆子从儿时的意气风发写到晚年的赤诚之心,文学和信仰的力量在空气中交织和碰撞!众人在一面墙前驻足停留:“上海解放前夕,有一次我睡醒过来,却遇着了喜悦的目光,他弯着身子看着我,他的脸几乎挨着我的脸,他轻声地对我说:‘我们有希望了!我们快解放了!’他的眼泪却大颗地落到了我的脸上,我这是第一次看见父亲的眼泪。”这段文字节选自先生之子冯夏熊《父亲留给我的》,感人肺腑,令人动容!
从冯秀花的口中,大家得知先生不仅是一个具有坚定革命信仰的文学斗士,也是一个艰苦朴素的实干家: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,他常说“只要有吃的就行”;最爱穿瞿秋白送的半新半旧的青灰色长衫;主动把公家配的电扇退回去;对“有来头”但质量不好的书稿一概拒绝......
从13人到9800多万人,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史上最牛创业团队?因为信仰,因为从严治党,因为千千万万像冯雪峰先生这样的共产党员。今年是集团20周年,从15人到2600多人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我们要向冯雪峰先生学什么?我们除了要学习他的坚定信仰、革命精神外,更要学习他公而忘私、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。
具体到企业发展的现实,党要从严治党,一家企业同样需要从严治司,确保任何时候一切行动听公司指挥,确保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打仗、打胜仗!企业高级干部,更需要对事业发展的坚定信仰和统一价值观,发挥榜样力量,指明队伍前进方向。